申请工作——实现自我突破 很多人觉得,留学交换就是好好上几门课,体验一把外国文化就OK了,可我总是期望能有所突破,尽己所能地去体验不同的生活。因此,我经常留意学校网站,或向别人打听各种信息,期望能抓住一些实践机会。 果然,机遇就在“转角处”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招聘英文辅导教师的信息。浏览过职位要求后,我发现自己基本符合条件。不过,我才刚到美国两个月,自己英语还没说地道呢,能去辅导别人英语吗?可转念一想,这是一个多么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,我正好可以趁机锻炼一下自己。 犹豫和纠结了一上午后,我决定放手一搏。我心想,豁出去了,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。于是,我独自前往学生辅导中心的教务长办公室,向教务长介绍了自己的个人情况和意向。教务长人很和善,她说她很佩服我的勇气,也觉得我的英语讲得很流利,所以她觉得由我来辅导中国学生可能会非常合适。就这样,我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。当我拿着邀请通知书去人力资源办公室时,那里的老师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说:“你可能是本校第一个得到工作机会的外国交换生。”听到这句话,我心中一阵窃喜。后来想想,我当时的成功一半是源于那股勇气。 我的工作任务是对母语非英语的本科生进行一对一的英文写作辅导。“麻州大学”的学生辅导中心规模很大,且分区众多。但英语辅导区里的老师几乎全是美国白人。以致于当我走进去时,别人都以为我是来接受辅导的学生。那天,我约定的辅导时间是下午两点,但我一点半就到了。在等待期间,我发现旁边一个金发美女正在辅导一个韩国男生。那位老师语速极快丶吐字清晰丶声音优美丶优雅大方。我坐在旁边是越听越怯,直冒冷汗,就差夺门而逃了。两点多,一个中国男生抓着书包匆匆赶来,一看到我便诧异地问道:“Are you the English tutor?”说话时带着满脸的不信任。我底气不足地点了点头。他有些迟疑地坐下,翻开作业。我开始从用词到语法逐步给他讲解作文。第一节课我有些紧张,总觉得大脑供血不足,还时不时地卡壳。他也越听越不屑,还总是掏出电子词典跟我理论。一个小时的辅导仿佛一年那样漫长。辅导结束后,他抓起书包便扬长而去,连声“谢谢”都没说。我一个人呆坐在那里,感到很挫败,也很委屈。我想哭,可周围全是人;我想给朋友打电话诉苦,但国内还是半夜。有那么一瞬间我脑海中忽然冒出个念头:何必这么折磨自己?干脆辞了吧,反正也是额外的工作。 正准备离开时,我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几句蹩脚的中式英语。扭头一看,原来是一个中国女生在向老师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在作文中写“the biography of earth”,边比划边解释,急得一头汗。可是那位老师还是一再摇头:“Sorry, I don’t get it.”我在旁边猛地一下子就明白了:她是要表达“地球自转”的意思,可能是查错了单词,将“自转”查成了“自传”。于是我走上前去,跟那位老师解释了几句,对方顿时豁然开朗,连声道谢。 我轻轻说了句“不客气”便转身离开,突然觉得脚步轻盈了许多。我意识到自己可以化“劣势”为“优势”。虽然我不是金发碧眼的美国人,但我有双语基础,了解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。我不仅知道学生犯了“什么样”的错误,更知道学生“为什么”会犯这样的错误。因此,我可以从源头上帮助学生纠正错误,还能引导他们做到触类旁通。回家后,我开始苦心钻研,认真总结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错误和常见的问题,然后归类丶分析,整理成册。经过精心备课,我的辅导逐渐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。虽然每天工作特别辛苦,但我感到特别充实丶满足:在大洋彼岸为艰苦求学的同胞们提供一些帮助,就算再累也值得。在波士顿的最后一天,我跟学生们说我要回国了,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回来。其中一个女生哭着说:“我觉得你比所有的美国老师教得都好。”听到这话的一瞬间,我的眼泪就下来了。如果说这里面有什么秘诀的话,一是汗水换泪水的努力,二是将心比心的真诚。
不作游客——融入当地文化 很多学生在留学期间都只喜欢和自己的同胞待在一起,或是“宅”在家里。和他们不同,我在波士顿期间总是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,想方设法地融入当地人的社交圈。我承认,起初,由于文化差异,我也像个木头人一样不知所措,有些茫然。但我还是努力克服了畏难情绪,本着“厚脸皮精神”和大家打成一片。后来我慢慢发现,所谓“丢脸”其实只是自己单方面的想法。别人的眼睛就像一面镜子,你心里想的是什么,反射出的就是什么。因此,给自己的大脑正面的刺激,即“良性的自我暗示”,大脑就会活跃起来,产生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正能量。一个人成功与否,“心之所向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,就像美国人常说的:“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; m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.”